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迷失了方向,反复拉扯着自己。一方面,发出强硬信号,试图用重拳出击;另一方面,又时不时表现出缓和的态度。国际观察者对此议论纷纷,连美国自身恐怕也在自我怀疑之中。零和博弈的思维正渐渐蚕食着美国的利益,而在这一过程中,智库与学术界的清醒声音终于开始响起,提醒美国应该改变这种路径。
美国的学者们警告称,继续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徘徊,将会带来严重的战略错误。那么,美国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在中美经贸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又该如何突破这一零和博弈的怪圈?零和博弈这一概念,并不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话题。它意味着,某一方的得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整个局面的总和永远是零。
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美国一部分决策者的心中。尤其是在特朗普第一次上任时,他加征关税的举措便将这一逻辑推向了顶峰。那时,一些美国官员甚至言之凿凿地宣称,要“终结中国的经济奇迹”。美国政客们曾设想通过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以及军事围堵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崛起。这种战略的出发点简单直接:认为中国的强大等同于美国的衰退。
展开剩余84%然而,现实对这一逻辑进行了严厉的嘲讽。202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贸易战之后反而增长了9%。这无疑是美国错误战略的一个鲜明证明。哈佛大学的教授约瑟夫·奈早在2021年便警告称,在没有战争爆发的前提下,美国坚持与中国进行零和博弈,将是“巨大的错误”。奈教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及其对中美关系本质的深入理解,使得这一警告显得尤为重要。
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却在压力下爆发式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一跃成为全球领先,宁德时代等企业迅速崛起为行业巨头,甚至连特斯拉也不得不使用中国更先进的电池技术。同时,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也遭遇了反噬,出口管制让美国半导体行业损失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而中国芯片的自给率却逆势上升至70%。
封锁并未遏制中国技术的进步,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技术的成长。例如,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已经超越了美国解禁的英伟达H20芯片,而国产EDA设计工具也成功突破了28纳米的关键技术。美国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在《外交事务》上撰文指出,贸易战并未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反而促进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
美国显然严重低估了中国的“韧性”。自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不仅未减少,反而继续扩大,前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已经攀升到4200亿美元。美国企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等多边联盟体系孤立中国,但数据显示,全球70%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其中大多数国家对华贸易的规模是对美贸易的两倍以上。
当美国财政部长在斯德哥尔摩谈判中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时,东盟国家的对华出口却达到了新高。2024年,东盟对华出口首次超过了美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展现出的经济凝聚力,使得美国的地缘经济战略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甚至美国前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也在2025年承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越南、柬埔寨等国对美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完全失去信心”。相对而言,中国则通过持续开放的姿态,成为了更多国家眼中可靠的合作伙伴。
2025年7月末,中美双方在斯德哥尔摩的经贸谈判为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提供了鲜明的证据。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加征24%的关税延期90天,基础10%的关税保持不变。这一协议虽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它反映出双方对长期贸易冲突所带来的代价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谈判中,美国不断亮出的“三张王牌”——关税、技术封锁和资源要挟,实际效果却逐渐递减。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言“掌握最大AI生态的国家将主导未来”,但此时,中国的国产算力占比已悄然上升至42%。
在稀土领域的博弈尤为体现了中美间的微妙变化。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而美国的战斗机导弹等军用设备高度依赖这些资源。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中,中国采取了精妙的策略,发放六个月的临时出口许可,暂时解决了美国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将军用稀土排除在加速审批清单之外。每半年一次的续期设计让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手中。
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显示,暂停24%的关税将使美国的CPI下降0.3%到0.5%,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迫使两国必须建立“阶段性稳定机制”,将经贸谈判推向常态化,每90天进行一次对话。
约瑟夫·奈曾经准确预言:21世纪的世界权力正在发生自西向东的转移,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固守“凌驾对方之上的权力”思维,而中国则选择了“与对方共享权力”的道路。沙利文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指出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并表示中美必须学会长期共存。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斯蒂芬·沃特海姆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呼吁美国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而应该探索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道路。他以电动汽车领域为例,指出尽管美国提高了关税,美国车企仍未能推出与中国品牌相媲美的经济型电动汽车,最明智的做法是欢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合作。
斯德哥尔摩谈判中达成的90天休战期不是终点。随着美国商务部指示“近期不要对华采取新强硬措施”,特朗普的核心幕僚也私下承认:“如果中国超越美国,那是美国自己的失误。”这表明,华盛顿的权力走廊中终于透进了一丝现实主义的光芒。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曾经指出:“中美关系不是一个是否对抗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共存的必答题。”历史终将见证,谁会逆流而行,谁又能顺应这个多极世界的黎明。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