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科研失信追责至二十年前,传递出对失信零容忍,对违纪违法零容忍,坚决捍卫风清气正科研氛围的鲜明态度。荣誉不是护身符,攀登科研高峰唯有脚踏实地、心无旁骛。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公告,因周新源等5人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或科研失信行为,奖项主办单位决定撤销其所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并收回奖章、证书、奖金。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被撤销奖励者的获奖时间,最久远的追溯到了21年前。
中国青年科技奖作为一项重要荣誉,为年轻科技人员树立了学术水平与道德风范的评价标杆。如果获此殊荣者存在学术不端、品行不正的情况,不仅玷污了崇高的奖项,还会在业内造成负面影响。科研失信追责至二十年前,传递出对失信零容忍,对违纪违法零容忍,坚决捍卫风清气正科研氛围的鲜明态度。
科研是探索未知、攀登高峰的远征,应是专注的、严谨的、纯粹的。从披露的信息来看,被撤销奖励的人,有的存在评审中实施请托、为项目申请人提供帮助、泄露评审信息等行为,还有的犯私分国有资产罪、贪污罪被判刑,严重败坏了科研人员的声誉。获得科技奖项的人一般是某重大项目牵头人,在业内有一定话语权,一旦裹挟私欲,弄虚作假,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甚至危害整个科研生态。
2022年8月25日,科技部、最高法、最高检等二十二部门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该规则旨在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与处理,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并体现国家对科研诚信的高度重视。规则中明确了科研失信行为的定义,也强调了主管部门和单位在处理科研失信行为时的责任与义务,并要求“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相关学术奖励、荣誉等并追回奖金,撤销利用科研失信行为获得的职务职称”。该规则的颁布,正是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划清学术作风底线,进一步筑牢科学失信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人们对奖项撤销高度关注,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评价的风向标:德才兼备,“德”始终在“才”之前。在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当下,我们对选什么人才、用什么人才的标准,不会因惜才而放低道德标准、法治要求。
科研风气也是社会风气的一面镜子。在科研中,学术道德与科研水平一样重要。撤销失信者、违法者的科技奖项,也是告诫广大年轻科技人员:荣誉不是护身符,攀登科研高峰唯有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只有保持科研领域的纯粹性,对学术不端等行为重拳出击,才是真正尊重默默奉献、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让科研之树根深叶茂、正直挺拔。(艾丹)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