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央视《攻坚》节目披露了一场南部战区空军的对抗演练,展示了中国空军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出色作战能力。演练中,歼-10C战机成功击败了扮演假想敌的歼-20隐身战机,这一情景震撼了不少军迷。这次对抗演练延续了我军红军高强度作战的传统,红军配置了包括歼-10C、歼-16、空警-500和歼-16D在内的多型战机,而蓝军则由歼-20隐身战机和地空导弹部队组成。演练的结果令外界对“代差不可逆”的认知产生了质疑。
肖楠驾驶歼-10C与歼-20展开对抗时,首先遭遇了强烈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几乎使雷达系统陷入瘫痪。面对这种情况,肖楠没有选择单机作战,而是依托僚机的支援,采取了“多机协同扫描”的战术,通过团队合作对敌目标进行全方位监控。当歼-10C的PL-15导弹成功锁定目标并发射时,依靠预警机的中继制导,这枚导弹通过末段的自主寻敌完成了击杀,充分体现了“发射后不管”的作战模式。此时,歼-10C无需再暴露自己的位置,成功规避了敌方的反击。
在整个演练中,歼-16D电子战机发挥了关键作用。两架歼-16D电子战机以高效的干扰手段提供了重要支援。它们搭载的KG-800电子战吊舱,通过定向干扰L/S波段雷达,使歼-20的机载光电系统几乎失效,失效率高达70%。蓝军的飞行员事后坦言,在演练过程中,他们的雷达屏幕几乎完全失去信号,导弹告警器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整场对抗对蓝军来说几乎是空前的挑战。
展开剩余65%这场三代半战机逆袭五代机的成功案例,彻底改变了“代差不可逆”的传统观念。歼-10C作为三代半战机,虽然其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不足50公里,而歼-20的隐身设计本应将其锁定距离压缩至20公里以内,但歼-10C通过多机协同的方式弥补了这一劣势。特别是歼-10C和空警-500、歼-16D的联合作战,使得这一代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空警-500预警机搭载的数字化阵列雷达能够探测到400公里外的隐身目标,远远超出歼-10C的雷达探测范围。通过数据链,空警-500能够实时传输目标信息,为歼-10C提供精确的战术支持。
这一演练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它反映了中国空军对印度潜在威胁的应对能力。印度正在引进俄制苏-57战机,并计划配备S-400防空系统,形成防空网。这次演练中的蓝军正是以苏-57为“替身”,通过“电子压制、预警指挥、饱和攻击”的战术,验证了中国空军应对未来空中对抗的能力。通过这场演练,外界也能看到,歼-10CE在体系支持下,可以与F-35等五代机展开有效对抗,这无疑给潜在买家,如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等国家,提供了新的参考。
尽管演练取得了成功,但红军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两个短板。首先是数据链的脆弱性。在演练中,蓝军一度成功切断了红军的通信链,导致歼-10C脱离了指挥系统120秒之久。尽管这只是短暂的脱节,但如果在实战中遭遇强电磁干扰,协同作战体系可能会崩溃。其次,现代战场对宽带数据链的依赖极为严重,目前在高动态环境下,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尽管中国空军展现了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但要应对更加复杂的战争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提升。
南部战区空军某旅长王浴乾在总结时明确指出,未来的作战将是体系对抗,单机作战将不可取。通过这次实战化演练,中国空军证明了:在预警机的全程覆盖下,三代半战机也能够成为“隐身战机猎手”。这一结论与现代战争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胜负不再仅仅取决于单机性能,更多的是取决于体系协同能力。在与巴基斯坦的联合训练中,通过北斗数据链的应用,枭龙战机对阵阵风的胜率也超过了五成,进一步证明了信息化作战对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影响。
综上所述,歼-10C击落歼-20并非单靠战机自身的性能,而是依赖于中国空军精密的联合作战体系。尽管这一成功演练颠覆了传统的“代差不可逆”观念,但它也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指明了未来战争的走向:再强的武器,也无法突破协同作战的网络防御。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