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角膜盲”患者有了生命新希望!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表疾病学科成功开展高难度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为两名因角膜瘢痕几近失明的患者带来复明希望。术后,患者视力显著提升,这标志着上海地区角膜移植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据悉,两名患者长期饱受眼表疾病困扰。一名患者因碱性化学物质烧伤导致严重角膜损伤,双眼受累,一眼已完全失明,另一眼虽经历多次常规角膜移植手术但效果均不理想,术前视力几乎无法看清周围环境,日常生活极为不便。
另一名患者患有Stevens-Johnson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全身多处皮肤和黏膜(包括眼睛)发生严重损伤,多年来患者视力极差,无法辨认周围环境,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全程照料。
移植人工角膜术后,第一名患者视力提高到0.4,能够辨认物体和文字,重获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第二名患者的视力也有所改善,虽然因眼底黄斑问题影响了最终效果,但患者对能够恢复部分视力表示满意。
据悉,我国约有数百万角膜盲患者等待移植,但每年能获得捐献角膜的幸运者不足一万。对于传统移植反复失败或严重眼伤的患者,人工角膜移植是新的希望。
上述两名患者的情况,恰好符合人工角膜移植技术的理想适应证。专家介绍:传统角膜移植因免疫排斥、眼表干燥、瘢痕形成和血管化等因素,无法解决复杂眼表问题。对于这类面临“角膜盲”困境的患者,人工角膜技术可以帮助重见光明。
记者了解到,传统角膜移植失败、重度干眼症、化学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常会导致眼表组织严重瘢痕化、血管化,甚至角膜穿孔和眼球萎缩,给患者生活带来巨大困扰。人工角膜移植手术难度极大,其中包括精细的角膜移植技术、白内障手术技术、玻璃体切割技术,以及耳软骨取出与移植、眼表组织重建等多项复杂操作的融合,对手术医生提出极高的技术要求和挑战,术后管理也极为复杂,因此国内真正掌握该技术的医生凤毛麟角。
长期以来,人工角膜技术因质量把控等原因需要经过严密审核,上海地区尚未开展此项技术的规范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黄一飞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角膜植入治疗终末期“角膜盲”,在人工角膜植入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四年前,眼耳鼻喉科医院曾在黄一飞教授指导下尝试过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但当时属于该技术的试用阶段。
此次眼表疾病学科主任龚岚教授积极推动,医院成功引进人工角膜系统,并成为上海首批能够正式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机构。通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深入技术合作,眼耳鼻喉科医院现已掌握了人工角膜移植的核心技术,并建立了完整的术前评估、手术实施及术后管理流程体系。
专家表示,人工角膜技术正式落“沪”后,眼表疾病学科迅速开展了临床应用。通过植入生物材料制成的人工角膜,能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几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尽管现在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移植,但对等不到角膜的患者来说,已点燃了黑暗中的“一束光”。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