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是个出租车司机,性格开朗,身体向来不错,就爱下班后跟朋友们喝点小酒、聊聊天。几个月前,他发现舌头左侧长了个小溃疡。一开始,他觉得就是吃了太烫的东西上火,或是熬夜多了,没当回事,买了口腔溃疡贴,想着过几天就好。可这溃疡不但没好,还越来越大,隐隐作痛。吃饭时,稍微碰点辣的、烫的,疼得他直咧嘴。妻子看了急得不行,催他去医院,他总说:“没事,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直到有一天,老赵照镜子,发现溃疡边缘变硬了,摸起来像个小疙瘩,心里一沉,终于决定去医院。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的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溃疡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质地较硬,说:“这溃疡不像普通的,先做个增强CT看看。”结果出来,CT报告提示可能是左舌肿瘤。看到“肿瘤”俩字,老赵心里咯噔一下,脸色瞬间发白,结结巴巴地问:“医生,不会是癌症吧?”医生安慰道:“别着急,再做个18F-FDG PET/CT 看看。”老赵从没听过这个检查,有些忐忑。医生解释:“这个检查能帮我们弄清楚舌头上的病变是什么性质,还能看看全身其他地方有没有潜在转移。”
老赵按医生安排来到核医学科。检查前,护士给他注射了一种叫“18F-FDG”的药,让他安静休息一小时。老赵有点紧张,护士安慰他:“这检查不疼,你躺到机器上别动就行。”检查开始了,老赵躺在一台大型机器上,机器缓缓移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大概20分钟后,检查结束,老赵松了口气,心里念叨着:“希望结果没事。”
第二天,老赵和妻子一起到核医学科取结果。核医学医生指着报告上的图像,耐心解释:“老赵舌头左侧有个明显的糖代谢异常增高的地方,这提示是恶性肿瘤,也就是舌癌。另外,左侧颈部有几个淋巴结也有异常糖代谢增高,说明肿瘤已经转移到颈部淋巴结了。还有,肺部发现个小结节,得进一步确认是不是转移过去的。不过,情况虽然复杂,但现在明确了病变范围,能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了。”
之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医生根据18F-FDG PET/CT的结果,制定了治疗计划:因为肿瘤已经淋巴结转移,先对病灶做活检,确定病理类型后进行化疗,缩小肿瘤范围,方便后续手术。老赵听从建议,活检确认是口腔癌中最常见的鳞状细胞癌后,立刻接受了2个周期的化疗。
化疗结束后,医生建议再做一次18F-FDG PET/CT检查。老赵犯嘀咕:“医生,我不是刚做完吗?怎么又要做?”医生说:“得评估下化疗效果,看看能不能手术。”老赵半信半疑地又去了核医学科。结果出来,夫妻俩有了上次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左舌病灶和左侧转移淋巴结的体积明显缩小,那个反映肿瘤活性的“小亮点”也变暗了,但肺部结节没什么变化。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医生看了报告,评估为部分缓解(PR),说:“这是好消息,化疗有效果。老年人肺部结节常见,大多是良性的。老赵这个肺结节没因化疗缩小,直径也不大(小于0.8cm的实性结节),可以定期随访。所以,能手术了。”
老赵二话不说,听了医生的建议住院。医生技术娴熟,顺利切除了化疗后缩小的左舌肿瘤和左侧颈部转移淋巴结。手术很成功,老赵一周后就出院了,一家人喜极而泣。医生叮嘱他,因为有颈部转移,术后伤口长好后还要补充放疗,彻底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老赵听从建议,后期接受了放射治疗,过程虽然辛苦,但他一直保持乐观,完成了治疗。一年后,在医生建议下,老赵在老家又做了一次18F-FDG PET/CT,结果让他和家人都很满意,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虽然三次18F-FDG PET/CT检查花了不少钱,但它作用太大了:第一次精准确定了肿瘤分期,帮医生明确了肿瘤范围和转移情况,避免漏诊、误诊;第二次评估化疗效果,为制定手术计划提供依据,让治疗更有针对性;第三次在综合治疗后做最终评估,确保没漏掉任何可疑病灶,为术后长期生存保驾护航。
如今,老赵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18F-FDG PET/CT就像个“火眼金睛”的导航员,能帮医生在复杂病情中找到最精准的治疗方向,让病人少走弯路。不管是肿瘤早期发现、精准分期,还是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F-FDG PET/CT在口腔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分期、疗效评估和随访中作用重大,它不只是医生的“导航仪”,更是患者的“守护者”。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徐枫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